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策解读

湖北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吴之凌市长这样说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4-03-20 09:25 

3月14日

湖北召开

“奋战开门红 市长话经济”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之凌介绍了黄石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重要增长极”相关情况。

2023年——

黄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的态势更加巩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全省第三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二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四、第五

磁湖风光


新质生产力的拉动效应更加明显

围绕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整合供应链、重塑产业链、融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搭建三大供应链平台、营收超142亿元,特钢、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通过退城入园、实现技改焕新,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贡献率达55%。成功突破全球最细玻纤、最薄铜箔、最大口径球墨铸铁管、最高水平超高效压缩机等产品和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8%、增速全省第一。湖北百强企业、百强制造业企业数量稳居全省第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第三次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入选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


大冶特钢生产线


现代化大城市的气质更加鲜明

城市实际建成区面积达到130.4平方公里、人口12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04%、全省第三。

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3.45万户,交通路步行街精彩蝶变,“未苏湾”成为网红打卡热点,“钟楼烟火”获央视点赞,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和乡村全面振兴,大冶进至全国县域经济百强57位,阳新进至中部县域经济百强84位。


未苏湾


黄石融入武汉都市圈的步伐更加矫健

武阳高速去年提前9个月建成通车,对接武汉新城和花湖机场的“三条快速路”今年都将建成通车。

黄石新港货物吞吐能力超过亿吨,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单体港,正谋划建设全国矿产品储运基地。

黄石获批湖北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国家功能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黄石棋盘洲综保区封关运营,去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82.2亿元、总量全省第二,连续13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武汉都市圈东向开放桥头堡的作用越来越大。


黄石新港码头


黄石绿色发展的魅力更加彰显

去年,建成重点水利项目22个,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483个,优良天气比例80.8%,“千村万树”绿化提升造林3.47万亩,绘就了山清水秀新图景。

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过百亿,获批创建全国“无废城市”。

贯彻落实“两山”理念,涌现出东方山东昌阁、仙岛湖天空之城、百洞峡、滴水崖等景点,黄石成为武汉都市圈的热门打卡地。


天空之城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去年,投入59.1亿元高质量完成省、市“十件民生实事”,创建省级教联体试点单位11家,5000多户居民通过加装电梯告别“爬楼时代”,建成50家幸福食堂让老年人体会“幸福味道”。

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实现双提升,政府债务风险等级退出橙色区间,7个重点“保交楼”项目全部完成,重点领域安全风险进一步守牢。


幸福食堂


今年以来——

工业生产早部署快发力。春节期间,482户规上企业加班生产,其中176户企业连续生产,节后首个工作日规上企业复工率达70%,正月十五前已全面复工。1-2月份,工业用电量增长12.22%。初步摸排2024年工业增长点90个、可新增产值450-500亿元。

重点项目早落地快开工。已集中签约项目62个、总投资710亿元,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49个、总投资903.1亿元。

消费活动早升温快释放。元旦、春节“两节”期间,举办中国龙狮公开赛等各类促消费文娱活动50余场,A级景区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71.72%、129.76%,发放各类消费券3658万元、带动各类消费3亿余元。1-2月份,全市销售商品房32.61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5.1%。

融圈入群早行动快成势。“三条快速路”加快建设。1-2月份,全市港口吞吐量1033.7万吨、增长16.75%。



    下一步——

    黄石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全年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特别是按照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立足全省“三高地两基地”建设,结合黄石自身产业特点和在全省产业结构中的分工,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构建,加快推进区域性工业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推进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技改焕新,着力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的责任担当,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黄石力量。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强化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

以投资之“稳”支撑黄石经济发展之“进”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汪国栋表示:


2023年,我市作为全省投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改革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坚持发挥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压舱石作用,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26个、增长8.7%,其中实施弘盛铜业、闻泰科技、智慧光子、华新亿吨机制砂等投资十亿元以上项目68个、增长25.9%,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闻泰科技


2024年——


以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改革为总抓手,不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以“三库”建设做优项目生成。充分发挥改革试点先行先试优势,紧扣国家、省宏观政策导向、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按照“目录库应录尽录、储备库应转尽转、实施库应入尽入”要求,科学开展总量和结构、项目选址和财力论证,推动项目前期向前端延伸,确保目录库、储备库总投资分别达到上年度投资规模的5倍和3倍以上。


以优化审批带动项目建设提速。全面推行单一窗口改革,做到“六个一”(一表生成、一码管理、一图支撑、一库归集、一标到底、一套机制),连通“多规合一”、工程建设管理等平台,推动审批由“串联式”向“并联式”转变,实施“红黄绿”灯预警,实现全链条、全周期、全流程管理服务。


以绩效评价推动科学决策。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确保政府投资项目竣工4个月内完成结算,7个月内完成决算。针对竣工投产项目,从项目管理、投资效益等维度,开展单个项目和行业绩效评价,发挥联动叠加效应,形成改革闭环。


以用好用活三项机制为主动力,持续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


强化签约项目跟踪落地调度机制。加强项目前期推进协调服务,推动签约项目3个月内注册、开工项目6个月内入库,确保全年新入库亿元以上项目400个以上。


深化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双月开工、季度拉练”,确保新开工远大医药、诺德产业园、新港重科等亿元以上项目350个以上,竣工投产湖北优科、锐美精密铸造、闻泰科技二期等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


诺德铜箔生产车间


优化项目包保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四大家”领导包保、“周末跑工地”,着力破解项目建设难点堵点,以148个省、市重点项目为龙头,带动各级各类项目同步建设、同步发力。


以对内挖潜和对上争取为着力点,全力以赴做好项目要素保障。


落实项目用地保障。深入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增存挂钩,力争全年报批用地1.5万亩以上。


落实项目用能保障。通过技改节能、降碳减排等方式,做好关键要素储备和集中调配,对投资2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实行全市统筹,保障优质项目需求。


落实项目资金保障。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力争全年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2%以上,同时,全力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超长期国债、政府专项债等各类政策资金支持。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红霞表示:


近年来,黄石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核心位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打造“科技+人才+产业+金融”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黄石国家创新型城市、城市创新能力蝉联全国“双百强”、实现“双进位”。连续13年荣获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市。现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4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省创新型产业集群3个,均居全省前列。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8.8%、全省第1。


产业创新动能不断集蓄。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313家、高新技术企业765家,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独角兽企业1家、是武汉市外唯一一家。省重点实验室12家、位居全省第2;省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位居全省前列。探索出“两园联动、两个闭环”2.0版科创飞地新模式,武汉、上海、深圳科创飞地与黄石科技城实现高效联动。现有省级大学科技园2家,武汉大学、武创院等8所高校院所入驻黄石大学科技园,高校院所在县(市、区)实现全覆盖。


产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聚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型企业,设立人才基金、科汇基金并高效运作。实施“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每年选派近30名博士赴企业全职工作。完善“投拨贷”联动体系,设立1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5000万元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健全“线上+线下”技术交易平台,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4.2亿元。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黄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标识。


下一步,黄石将以“五大行动”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贡献黄石力量。


实施攻关提能行动,着力塑造产业创新新优势。实施产业技术攻关“十百千”工程,每年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0项以上、支持企业技术攻关100项以上、服务科技型企业1000家以上。


实施主体提效行动,着力塑造企业创新活力新优势。实施创新主体“两倍增两转化”工程,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规上企业高新化,加快打造科技型企业成长“矩阵”。


实施平台提档行动,着力塑造创新平台体系新优势。开展规上工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和创新平台提质扩容行动。一体推进黄石科技城、离岸科创平台建设,主动融入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加快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高效协同创新平台格局。


实施人才提质行动,着力塑造科技人才新优势。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创新实施“项目+基金+人才”方式,培育引进一批科技人才。


实施生态提优行动,着力塑造创新生态新优势。实施科技金融“精准滴灌”行动,构建科创基金矩阵,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打造氛围浓厚、服务高效、回报丰厚的创新环境。


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斌表示:


黄石是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制造强国高地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市连续4次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等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3次获国务院表彰激励,走出了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熔旧铸新”,现代化产业体系之基不断夯实。大力实施“百企技改工程”,坚持“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手抓、两手硬,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1133”(1个两千亿级、1个千亿级、3个五百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近三年来,全市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454个,总投资近400亿元,大冶有色、大冶特钢、华新水泥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实现“二次创业”、重焕生机。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对工业产值贡献率达35%,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已有规上企业110余家、全球PCB五十强企业3家、全国电子电路百强企业14家,2023年完成产值242.6亿元,稳居全市第三大主导产业。


黄石锐科激光生产车间


着力“聚链成群”,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抢抓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深入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集中力量发展“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冶金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临空经济),产业集聚成型成势。目前我市已形成新材料、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三大较为完整产业链条,已建成1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特钢生产基地、全国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全国铜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最大的新型铝型材生产基地。


突出“项目为王”,工业提质倍增后劲不断蓄足。每年狠抓十大开工、十大续建、十大投产“三十”项目建设,每年紧盯100个工业增长点,深入实施“双月开工、季度拉练”机制,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管理,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效,蓄足了高质量发展强大势能。近三年来,全市累计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0个以上,完成投资超千亿,弘盛铜业去年完成产值269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工业增长点。同时,目前黄石在建的百亿级重大增长点11个,完全有信心到2026年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


强化“创新赋能”,产创融合不断深化。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为抓手,着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赋能增效。在全省率先建立离岸科创机制,武汉、上海、深圳三地科创飞地先后挂牌运营,形成了“研发、孵化在外地,生产、加速在黄石”的协同创新格局。成功获批有色金属等4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电子元器件等3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省前列。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8%,增速全省第1;占GDP的比重达21.06%,排名全省第2。


地处武汉光谷的锐科激光


狠抓“数智蝶变”,新质生产力培育不断加快。在全省率先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近三年来,全市累计完成企业智能化诊断460家、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330个,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示范企业(项目)超130家,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9家、总量居全省第二。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去年成功获批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市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市。


瞄准“专精特新”,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每年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新增规上企业100家,全力打造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优质企业集群梯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省百强企业9家、全省制造业百强企业13家,数量均居全省第2;产值过百亿企业4家(全省30家),上市企业8家。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98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24家。



努力实现外贸百强争先进位

国家级开发区争先进位


黄石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谈国华表示:


黄石有100多年对外开放史,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黄石经济的发展始终与提升开放能级血脉相连。自国务院93年批准黄石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以来,黄石开放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这其中口岸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乘势而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完善口岸功能。近年来,我市先后获批保税物流中心、粮食进境指定监管场地、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湖北自贸区黄石联动创新发展区。2023年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营。今年我们还将积极申报铜精矿混矿试点、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等开放资质,持续完善口岸功能。



发挥口岸作用。黄石新港是口岸重要载体,累计投资超过60亿,吞吐能力达亿吨。加密固定班轮,更好服务企业。巩固近洋直航,扩大国际直航业务。用好综保区平台,突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重点,强化招商引资,产业支撑,运营见效,综保区进出口完成50亿元以上。完善跨境电商扶持政策,建好跨境电商产业园,全年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10亿元以上。用好黄石联动创新发展区政策红利,改革推广一批试点经验。用好粮食口岸,实现更多粮食在黄石上岸。口岸货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同比增长10%以上。


优化口岸服务。加大口岸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推进粮食口岸配套设施、新港四期、多式联运物流园等重点口岸项目建设。优化通关服务,以黄石综保区DSTP数据贸易平台为切入点,对接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通关无纸化、“先放后检”、出口海外仓、跨境电商 B2B直接出口等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加大“三减”力度,推进口岸提速降费,2024年争取再降费10%。


用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服务

欢迎大家来“小燕子”故乡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婷表示:

      

今年春节假期,黄石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7.64%和70.6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旅游市场“开门红”。按照市委提出的“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旅游城市和武汉都市圈周末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工作部署,今年我们将围绕黄石的“好山好水好风景”,从以下四个方面培育壮大旅游市场,打造武汉都市圈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擦亮城市文化标识。黄石历史底蕴厚重,是一处山水人文胜地。今年我们将围绕以西塞山白鹭放歌、磁湖诗对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的矿冶文化,以龙港“小莫斯科”、南山村“小井冈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阳新采茶戏、西塞神舟会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进一步深入挖掘自然与文化交融、工业与文化共生、历史与人文传承的城市文化内涵,提炼锻造黄石的城市文化品牌。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我们将通过数字赋能、跨界融合等方式,创新“旅游+”融合新业态,开辟旅游品牌营销新路径,打造面向武汉都市圈的旅游目的地。聚焦山水文化优势,依托东方山、仙岛湖、西塞山,打造山水旅游名城。聚焦工业文化优势,深入挖掘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华新1907文化公园等价值,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城市。聚焦生态农业优势,围绕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武汉都市圈乡村旅游样板带。聚焦体育强市优势,策划、承办“乒乓球+”为代表的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打造体旅融合示范区。聚焦健康资源优势,发挥医疗、中医养生资源富集和好山好水生态优势,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区。


东方山景区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系统推进市、县一体全域旅游规划,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培养,开发一批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景区互联、线路互通的旅游发展格局。高标准建设景区内和周边基础设施,加强景区综合治理,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高端度假酒店、青年旅舍、精品民宿建设,加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监管。


办好系列特色活动。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举办各类聚人气的文旅体商活动,力争周周有活动、月月很精彩”民生实事目标。我们将按照政府统筹、引进市场主体具体实施的方式,安排12场主题活动,配套安排48场周活动,推进文旅体商融合发展,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和活力。同时,我们将采取“政策发力+活动助力”的方式,持续推出文旅大礼包,不断满足“银发族”“新生代”等客群的新期待。

2024年

黄石

真抓实干

乘势而上

全力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 

争当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排头兵